前言:
1950年10月21日,中央军委收到一份报告上。
报告上,赫然写着一句醒目的话:
“此次战役获得如此成果,除越军之努力外,主要是敌人太弱了。”
这次战役,指的就是抗法援越时期的边界战役;
报告上所说的敌人指的就是法军;
而写这份报告的人就是时任西南军区副司令的陈赓!
官方吐槽,最为致命,大将乳法,分外无情。
这是怎么回事呢,陈赓为何说法军太弱呢?一切的一切还得越南的故事开始说起。
01、援越抗法
越南自秦始皇统一六国,派兵远征岭南,此后一直到唐末五代,越南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。
知道宋朝时期,越南才开始独立,成为中国的藩属国。
明朝永乐年间,明成祖朱棣出兵远征,收复越南地区(当时叫安南),设为交趾布政司,
展开剩余93%1427年,明宣宗被迫放弃安南,越南地区再次成为中国藩属国。
明成祖时期,明朝疆域包括越南,即交趾布政司
1803年,嘉庆皇帝下旨将安南改为越南,越南得名于此。
此时,清朝是越南的宗主国。
进入近代以来,欧美列强崛起,横行霸道,在世界范围内开辟殖民地。
亚洲大部分地区都沦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、半殖民地。
中国开始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,越南也被法国人盯上了。
1885年,中法战争结束后,清政府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,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。
二战结束后,世界掀起一股独立浪潮,各殖民地、半殖民地纷纷走上了独立。
1945年9月2日,越共领导人胡志明成立了越南共和国(即北越)。
越南独立后,法国不甘心丧失越南,在越南南部扶植傀儡政权,并派军侵略越南。
越南刚独立不久,实力薄弱,尤其是军队极度缺乏战斗力,被法军打得节节败退,形势异常严峻。
为了抵抗法国的侵略,胡志明和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向新中国请求援助。
1955年,访华的胡志明
于公于私,我们都不能坐视不理,于是我们当即作出了援越抗法的决定。
当时就秘密援助了大批武器弹药和军事物资,并委派第10兵团政委韦国清(开国上将)率领中国援越军事顾问团对越南进行军事援助。
02、大将出马
1950年6月20日,在周恩来的推荐下,决定让第4兵团司令员、西南军区副司令员、云南军区司令员陈赓去援助越南。
陈赓是解放军著名的悍将,资历深厚,战绩斐然,后来被授予大将军衔。
仅以解放战争为例。
解放战争期间,陈赓指挥的总兵力,在十大大将中仅次于粟裕(第4兵团就有10万大军);陈赓兵团歼敌50万,也仅次于粟裕。
毫不夸张地说,十大大将中陈赓的战功和军事才华都仅次于粟裕。
由他去负责援助越南,简直就是牛刀小试。
陈赓大将
而且,陈赓活泼开朗,幽默风趣,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。
陈赓无疑是最佳人选。
6月22日,陈赓接到军委急电,奉命抽调优秀军事干部以最快的速度组成中央代表团。
7月7日,陈赓率代表团乘火车奔赴越南。
7月10日,陈赓抵达云南砚山县,他马不停蹄,顾不上舟车劳顿,第一时间会见了在云南整训的越南主力师第308师团级以上干部,并听取了负责整训越南军队的解放军第13军军长周希汉(开国中将)和第308师军事顾问吴效闵(开国少将)等人的汇报。
03、陈赓援越
7月19日,陈赓到达越南后,就发现形势非常严峻。
当时越南号称有16万大军,实际只有2万主力,其余部队都分布在各个山区,武器装备极为落后,战斗力低得令人发指。
1950年春,为了帮助越军迅速提高战斗力,将这2万主力部队(第308师以及第209团、第174团),拉到广西和云南边境,接受解放军的整训,手把手的教战术,并装备全套最新的美式军械。
7月,整训半年后,这支部队调回越南国内,成为越南头号王牌部队。
可,陈赓指挥的是解放军第4兵团,天下少有的百战雄师,眼前这支整训不久的越军,他完全看不上眼。
而且,陈赓面对的可是法国,别看法国在二战非常丢人,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法国毕竟是欧洲列强,陆军向来威名赫赫。
此时,23万大军已经占据越南主要大城市和交通线,并在中越边界的四号公路,部署严密的封锁线。
面对如此强敌,陈赓心里有些没底。
陈赓(左三)和胡志明(左二)
陈赓经过调查研究后,仅用了5天,就出炉了一个作战方案。
战略是: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;
战术方针是:“不打无把握之战,首战告捷;打歼灭战,不打击溃战;集中优势兵力,先打弱敌,后打强敌;围城打援,坚持运动歼敌。
战术则是:围城打援,攻克高平、歼灭谅山方向出援的法军机动部队的战术。
具体作战计划是,先派地方部队密切关注敌人动向,而后第209团、第174团进攻只有300法军驻守的东溪,斩断敌四号公路防御体系。
一方面攻打法军实力最弱的东溪,可以给越军练练手,另一方面可以引出七溪和高平法军,越军再趁机设伏,打掉援军。
然后,第308师在东溪以南山地设伏。
敌人若救援东溪,就直接歼灭援军,若不救援,火速占领七溪,围攻高平,引出谅山法军主力,歼灭之。
简单来说,陈赓部署的计划就是,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,不打消耗战,只打歼灭战,通过不断的围城打援,达到消灭法军有生力量的战略目标。
7月22日,陈赓将自己的作战方案提交军委。
教员看完后,对这个方案予以高度肯定,只提出了一个担心——
只是不知越军有此能力否?
行家就是行家,教员一眼洞穿,陈赓这个计划对越军要求还是非常高的,越军有能力实践陈赓的计划吗?
04、一波三折
果然,教员的担心很快得到了验证。
陈赓制定作战方案后,准备在9月16日发起突袭东溪的计划。
结果战争爆发前夕,两名越军侦查员和两名营级干部无故失踪,下落不明。
陈赓气得直跳脚,大战当前,作战计划就泄密了?这打的什么仗?这要是搁解放军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。
陈赓强忍心中怒火,继续指挥作战。
9月16日,第209团、第174团1万人按计划对东溪发起突袭。
经过一天激战,越军一个营在强大火力支撑下,攻进了东溪。可他们很快就退了出来,原来后续部队根本就没有跟上,直接不经请示,擅自撤离战斗。
1万打300,解放军只要一会的功夫,可装备精良的越军打了一天一夜都没能拿下。
陈赓非常火大,第二天强令必须拿下东溪。
越军再次发起突袭,一直打到晚上,还是没能拿下东溪,战事僵持了下来,前线部队甚至请示能不能撤退。
陈赓差点没气晕过去,撤退?要是老子的部队,直接枪毙。
再一问,越军各部根本就没有同时发起进攻,而且四面开花,乱打一通。
陈赓赶紧指挥越军必须同时从南北两面,发起进攻。
这一次,在陈赓指点下,18日上午10点,越军攻克东溪。
陈赓一看战报,越军伤亡500多人,歼灭法军800人。
陈赓顿时就懵了,东溪法军哪来的800人?难道我们搞错了情报?情报要是出错,后果不堪设想。
最后一调查,东溪确实只有300法军,越军上报战果时搞错了。
陈赓瞬间无语。
边界战役形势图
可东溪陷落后,法军居然没有动,只是在太原地区扫荡,而后向七溪增兵。
难道法军识破了陈赓的计划?
这时,长期埋伏的越军见敌人迟迟没有动,埋怨不已,一个劲地质疑陈赓,并请求撤离埋伏区。
陈赓心急如焚,正好他得了疟疾,病倒在床,可他还是咬紧牙关,命令前线部队继续埋伏。
9月30日,驻守七溪的3000多法军出来了,准备收服东溪。
陈赓早有预料,第308师一万早就设好了埋伏圈,等他们上钩呢。
10月1日,法军进入第308师埋伏圈。
战斗一打响,又出幺蛾子了。
第308师居然没能迅速达成合围,遇袭的法军凭借火力优势迅速占领一个山头,战事又僵持了。
第308师足足有一万人,怎么连这个任务都没有完成?
原来第308师等了10多天,见法军没有出来,自己军粮将尽,师长竟然擅自下令一半部队去收粮食。
法军一出动,这些人还在地里忙活呢,根本没有投入战斗。
陈赓气得差点吐血,急令第308师师长,赶紧把部队拉回来,火速投入战斗。
陈赓担心啊,打草惊蛇,万一让这3000多法军溜了,后果不堪设想。
事实上,以越军蜗牛般的集合速度,如果法军第一时间发起突围,肯定能突出去。
如果法军敢发起反击,甚至能打一个漂亮的反伏击战。
令陈赓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发生了,越军没动,法军也没动。
10月2日,法越两军一枪未发,一炮未响。
法军不知道为何呆在山头,静待援军来救;越军则还在等待部队集合。
直到10月3日,这支法军才开始动身。
搞得陈赓一头雾水。
原来,10月2日这天,法军司令亚利山德已经命令驻守高平的2000多法军撤出高平,同时他命令“被围”的3000多法军接应高平部队,两军合兵一处,一起退回七溪。
当陈赓得知消息后,知道这是最后的机会了。
陈赓赶紧让武元甲调集所有能动的部队,迅速赶往战场,首先层层阻击高平法军,将两支法军一南一北,分割包围,一起歼灭。
战斗很快打响,越军占据了绝对上风,两支法军随时有可能被歼灭。
越军一南一北,分割包围法军
结果,又出事了。
10月5日,越军接到了武元甲的命令,暂时停止攻击,等待命令。
什么情况?原来武元甲见部队已经持续作战了四天时间,都没有全歼法军,准备撤退。
陈赓再也忍不住心中怒火,忍不住爆了粗:这样的仗都不想打,那就别打了。我走还不行吗?
在陈赓的强烈要求下,武元甲才下达了总攻命令。
10月10日,边界战役落下帷幕。
此役,越军以伤亡1720人的代价,歼敌8000余人,缴获大量武器,逼迫法军仓皇撤出边界地区, 退往河内。
越军收复那岑、同登、谅山、禄平、安州等5个重要城市和很多县镇,基本解放中越边境地区。
05、官方吐槽:
陈赓向来有写日记的习惯。
10月3日,陈赓在日记中写道:
“越南与法帝真是一对绝妙的对手,两方面的战斗力不相上下。法帝从未主动冲过锋,每次都是摆着挨打的架子。越南部队行动之迟缓,动作之不积极,均出乎我的意料。因此,每次战斗,几乎都形成相持。假若越方战斗力提高一步,法帝必遭驱逐无疑。目前提高越方战斗力,成为非常急需。”
10月21日,陈赓在给军委打报告时写道:
后来,他又在战斗总结报告中说道:“我们已经打了两个胜仗,第一个胜仗是我们消灭了敌人并解放了高平、东溪和七溪;第二个胜仗是我们已经看清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。”
(第二个胜仗的说法,真是体现了陈赓一如既往的幽默和大方得体)
由于此时正好爆发了朝鲜战争,陈赓奉命担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,赴朝参加抗美援朝。
尽管胡志明和武元甲多次挽留,陈赓还是奔赴朝鲜,迎击最强大的敌人。
不过,最后胡志明、武元甲还是充分实践了陈赓提出的意见,最终在中国的援助下,取得抗法战争的胜利。
陈赓:乳法,我真不是故意的
结语、
食堂实在很难想象,当年陈赓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这样的文字。
不过时隔多年,食堂依旧能体会到陈赓当年那种王者带青铜的无奈感。
发布于:天津市